未排版好
中国的生育率长期低迷,跟计划生育是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就能达更替水平,因为从全球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生育率自二战以来就是在走低的,且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地区与国家怕是会越来越多。
图1 联合国全球人口生育率统计与预测
因此生育率下降并不是中国目前特有的难题,未来全球政府都要面临这个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人从价值观、妇女地位以及经济方面做出论述,但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历史上一个非常精彩的生物学实验解释这个问题以及推导可能的结果。
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美国的生态学家John B. Calhoun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支持下,在马里兰的Poolesville展开了一场针对Balb C白鼠的无限繁殖实验。虽然这是以白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但老鼠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点,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
1、人类与老鼠都是哺乳动物
2、人类与老鼠都是群居性动物
3、人类与老鼠的社会内部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因此我认为这个实验对于人口问题是有参考价值的。
实验场地是由边长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属栅栏围成的空间,由16块竖直墙壁组成,每一边各有四条垂直的,铁丝网做成的隧道。墙壁上有投喂水与食物的装置,内部有非常好的巢穴以及充足的筑巢材料,场地中央为一大片空地,上面铺满了玉米杆。
图2 老鼠实验场地
按照研究人员的计算,每日投喂的食物能供给9500只老鼠,水能供给6144只老鼠,巢穴能容纳3840只老鼠。除此以外,场地位于室内,每日都会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实验白鼠都是精心挑选的,没有携带致命病菌,且会定时打扫,防止病菌滋生。
与自然界的老鼠种群比起来,这里的老鼠生存环境有五个特征:
1、无法外出迁徙,种群的生存空间是固定且有限的
2、食物供给充足,也有大量合适的巢穴
3、气候适宜
4、很难爆发大规模传染病
5、没有天敌
总体来看这就是老鼠的乌托邦。
实验从1968.7.9开始,一直进行到1972.11.13为止,前后实验为1588天,实验观察结果可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命名只是方便本人描述用而已。
图3 老鼠数量变化图
阶段A为开始期,4对老鼠被置入实验场地,直到他们产下第一窝幼崽为止,进入阶段B。
阶段B为指数期,这时小鼠数量指数爆发增长,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意外情况。小鼠数量以大约55天的周期翻倍,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小鼠出现了14个育雏集体,对称分布在实验场地内。
图4 14个育雏集体分布与人口
14个育雏集体之间有明显的等级秩序,越高的阶层,活动范围和频率越高,得到的资源越充足,繁殖越厉害,等级越低则相反。这个阶段持续到到315天,此时老鼠大约有620只,进入到阶段C。
阶段C为稳定期,这时小鼠数量增长明显放缓,数量翻倍大约需要145天,然后这个实验精彩的部分就开始了。
首先是随着生存空间的日渐拥挤,小鼠之间针对领地、配偶与等级地位的争夺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开始出现畸变,一些在竞争中失败的雄鼠无法迁出鼠群,只能聚集在场地中央,停止了对于领地与配偶的竞争,刚开始他们会疯狂地互相伤害,身上伤痕累累,可奇怪的是在被别人攻击的过程中,他们没有采取任何的反击,也不逃避,就在那等
着被打,在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怒攻击其他老鼠,感觉就像是在单纯泄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但是渐渐地,随着聚集的雄鼠越来越多,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梳理毛发,有时也会突然发怒,攻击旁边的老鼠,但与其他老鼠之间没有社交行为,连求偶行为都停止了。这些雄鼠被称为“池中鼠(pooled withdrawn mice)”,也就是图2中聚集在中央的老鼠。
除此以外一些竞争失败的雌鼠也停止交配行为,她们则没有像“池中鼠”那样,而是躲在一些偏僻的巢穴和角落,可能是为了躲避雄鼠的暴力行为。
另一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老鼠们生活却并不好过,随着对领地竞争愈发激烈,雄鼠渐渐无法保证领地的安全,他们的雌鼠也暴露在外来的攻击下。雌鼠开始变得暴躁和不安,开始自己保卫领地,变得像雄鼠那样暴力,之后雌鼠生育行为日渐减少,她们开始驱逐未断奶的孩子,甚至伤害幼崽。整个鼠群社会秩序日益混乱,慢慢开始崩溃,连自然性别都出现了混乱。
在第560天,老鼠种群数量达到了巅峰——2200只,相对研究人员估计的上限3840只,这个数量其实还是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实验的高潮来临了。
以560天为转折点,实验进入了阶段D,这个阶段为消亡期。在1970.3.1观察到最后一只小鼠出生后(没错就是最后一只小鼠),整个种群的繁衍行为基本中止了,虽然在920天左右仍观察到有母鼠怀孕的迹象,但整个种群自此一直没添新成员。整个老鼠种群开始慢慢消亡,有自己领地的雄鼠也开始停止生育行为,每天的活动就是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也从不离开自己的领地,因为身上的毛发梳理得特别好,因此被叫做“漂亮鼠(beautiful ones)”。所有老鼠开始逐渐自发停止一切社交行为,雄鼠慢慢停止了一切暴力和求偶行为,领地冲突越来越少,雌鼠停止生育行为,其他行为跟雄鼠别无二致,就是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
研究人员Halsey Marsden之后将一部分雄鼠放进密度很低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没有回复本能,还是像在实验中一样,就算是把正常的性成熟的雌鼠跟他们放在一起,他们也没有任何交配欲望。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成了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正常老鼠的欲望了。
在实验的第1588天,实验结束,整个种群只剩下27只老鼠(其中23只雌鼠,4只雄鼠)。
对于整个实验的结果,John B. Calhoun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作为群居动物,老鼠有自己的社会结构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当老鼠密度太大,社会中的空缺不够,又因为不能迁徙,很多老鼠注定没有机会融入鼠群,导致了激烈的竞争,破坏了老鼠的社会纽带,很多老鼠失去了进行社会行为的意义,除此外激烈的竞争也波及了幼鼠,致使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复杂社会行为能力的时候就被逐出鼠群,彻底丧失了复杂社会行为能力,最后整个鼠群社会组织彻底崩溃。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老鼠种群不会崩溃,而在这种理想的生存环境下就崩溃了?我个人的看法是,相比于实验环境,自然界食物很多时候比较匮乏,同时由于天敌和疾病的存在,老鼠的社会随时面临着外界的冲击,不可能发展到平稳期,社会各个阶层随时都有人死亡,空出位置,如果环境适宜,鼠群膨胀,竞争失败的老鼠还可以迁徙,到外面世界闯荡,这样内部竞争的压力就转移了。
诸位有没有发现这个实验的现象与人类社会人口发展有某种对应关系,也可以大致描述人口发展,只不过这里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关。
指数期:例如战争或者国家动乱结束后,百废待兴,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压力比较小,市场工作岗位供应充足,上升机会多,这时大多数偏向多生,因此二战后很多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出现了婴儿潮。
平稳期;经济不可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阶级上升的大门也不能一直大开。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接近科技水平的限制,市场无法再如以前那样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职位竞争就会变得越来越激烈,人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某些岗位甚至略有回落,同时因为阶级固化,孩子的养育成本会有明显上升(因为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由于生活成本的升高,例如我们中国目前的房价、教育和医疗,以往丈夫赚钱,妻子持家的能保证后代抚养的模式就无以为继了,双方都必须出去挣钱,抚养孩子的精力和投入必然要减少,就像小鼠实验中雌鼠职能的转变,这一点知乎上很多人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这时节制生育反而是明智之举。
消亡期:但如果科技发展缓慢,或者经济萧条,这时整个社会年轻人压力就非常大,因为他们发现就业机会或者说理想的岗位少,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时就会加剧竞争,导致整个社会工作压力明显增大但收入并无明显增长。最后很有可能不少年轻人发现辛辛苦苦,却依然只能原地踏步,出于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趋利不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避害,即优先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去考虑其他如结婚、生育这些成本较高但收益不明显的行为,就像那
些无法融入社会的老鼠一样。于是乎整个社会开始出现丁克、单身的现象,例如日本。
按照我的判断,如果生活压力一直居高不下,很有可能消极避世的思想就会开始扩散,影响下一代,作为人正常的社会功能慢慢退化,甚至连性行为都开始明显减少,直到生育行为彻底中止,人类灭亡。
当然你可以认为我们人类社会跟小鼠实验的环境没法比,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们人类社会的条件目前是最接近
于小鼠实验的实验条件的。
第一,人类在地球上我可以说是没有像样的天敌的,除了某些病毒;第二,由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人类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很久没出现骇人听闻的饥荒了,且很多地区依然能支持人口的大规模发展;第三,由于现代医疗的发展,传染病的爆发基本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消灭。第四,人类目前居住环境整体还是适宜生
存,我们也有很多方法改造环境。总体来讲,除了迁徙这条,其他都满足,当然现在随着全球保守思潮,移民未来肯定是愈发困难的。
我个人感觉人类社会也许像老鼠社会一样,有个社会时钟,一旦时针走到十二点,一切就结束了,但是因为死神的干涉,之前我们一直受制于饥荒、战争、疾病等等,或者大规模移民(如新大陆的殖民,闯关东,下南洋)时针总
是从九点被拨回了三点,典型的现象就是中国古代的治乱循环,但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全球政治的成熟,死神的手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力了而已,我们也因此能窥视到十点的风景。
因此,我判断如果没有科技爆发或者经济大发展,和平条件下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应该是救不回来了。
一些人认为只要中国社会能回到过去那种封建父权社会,恢复过去的生育文化,生育率自然能拉回来,对此我的看法是四个字——刻舟求剑。如果这么执行的话,估计最不想干的不会是女人,而是男人。这不仅是中国这样,而且我认为最接近十二点的国家应该是日本。
但时针会不会回拨,我不清楚,也许只有死神知道吧。
Ps:关于生育率的问题,大家不必太上心,生育率是国家的问题,养孩子却是自己的问题,两边的频道其实是对不
上的。不过话说回来,四市七区二十三省的担子也不是布衣有资格挑的。
参考文献:
[1]esa.un.org/unpd/wpp/Map…
[2]Calhoun J B. Death squared: 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de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J]. 1973.
6.27更新
首先我非常抱歉,因为原文信息量有点大,我把有些信息搞混淆了,误导了评论,之前阶段C聚集在池中的老鼠应
该叫“池中鼠(pooled withdrawn mice)”,不叫“漂亮鼠(beautiful ones)”,“漂亮鼠”出现在阶段D,是指那些有领地但却
不生育的雄鼠,这是根据研究团队的Halsey Marsden的论文校核的,目前已订正,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除此以外,我查了其他相关文献,打算补充一些新的资料以及我还没来得及整理的看法,顺便解答一下评论区里一
些人的疑问。
Balb C小鼠是一些家鼠出现基因变异后,通过近亲繁殖得到的纯种白鼠,性状极其稳定,因此才用来做生物学实
验。它的特点是相比于一般老鼠,它能生育时间要长得多,发育又快,雌鼠三个月就可以性成熟,一个月就能当4
到8个小鼠的妈了,因此鼠群膨胀起来特别快,生物专业应该比我更了解。
根据Halsey Marsden的论文,他把阶段D的“漂亮鼠”和“池中鼠”进行了生理检测,发现“漂亮鼠”相比于“池中鼠”,其
去甲肾上腺素酶含量要低得多,肾上腺素要低,因此暴力行为要比“池中鼠”少很多。同时他在阶段D时将两个人口下
降得比较慢的巢穴中的16只雌鼠,8只雄鼠,放回正常的低密度的小鼠种群中去,情况依然不见好转。雄鼠的行为
之前已经提及过了,雌鼠的行为则更加令人困惑,她们似乎已经不知道如何交配,如何养育后代了,两个月内只有一半的雌鼠怀孕,怀孕的雌鼠不知道怎么搭建舒适的巢穴,其生下的后代,死亡率极高,大约100个后代只有5个能
活到14天。
对此我的看法是,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争夺领地和配偶,繁殖后代为趋利,逃避敌人,苟且偷生为避害,在这
种高强度竞争环境下,趋利的成本太高昂了,所有老鼠都在避害,但长时间的避害似乎在老鼠心理层面(虽然这听
上去不太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年纪越小造成的伤害越深刻,导致其社会能力的衰退甚至丧失。
评论区一些人提到的行为沦丧(behavioral sink),更早在John B. Calhoun在196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及过,不
过论文中的实验规模只有四个饲养室,种群数量也就百来只,实验规模和实验跨度远不及这个实验,不知道这能不
能算这个实验的重复实验。
1962年的小鼠实验场地图
实验更关注种群密度对于小鼠行为的影响,比如雌鼠行为的畸变,繁育后代能力的下降,但也讨论了种群消亡的可
能性。
雌鼠行为前后期对比——上为前期雌鼠,下为后期雌鼠
实验其他的现象相比于1968年的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作者在论文中提及了雄鼠的行为沦丧,例如竞争失败的老鼠聚
集在底部,他们似乎失去辨别性别的能力,与不在发情期的青年鼠(无论雌雄)发生同性性行为,发展出了一个同
性性行为团体。
这就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其他文献,如果还想知道更多的实验细节,链接如下:
[1] Marsden H M. Crowding and animal behavior[J]. 1972.
psycnet.apa.org/record/…
doi: 10.1037/10045-001
[2]Calhoun J B.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62, 206(2): 139-149.
jstor.org/stable/pdf/24…
最后我在补充说明一下我关于目前世界人口的一些看法,如果人类社会跟小鼠社会没有本质区别的话,那么我认为
世界上还是有地方尚未摆脱饥饿、贫穷与战争,生存环境离实验的要求还是比较远的,因此整个人类不同地域的社
会时钟应该不是同步的,有些可能刚刚拨回去,有些可能都要到11点了,整个人类自然消亡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但
一些地区先于其他地区自然消亡还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目前我认为最接近十二点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是不用多说,即使是“失去的二十
年”,糊口还是很简单的。同时日本还是个社会结构很封闭的国家,移民比率极低,2011的统计显示为1.1%,应该
是我知道的最接近小鼠实验的国家了。
纵观整个日本社会,不婚不育开始愈演愈烈,已经不能用个体差异来解释了,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已经描述
了一个“丧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年轻人保持低消费习惯,1000日元过一天的人比比皆是,不愿担负债务,不愿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小确幸”中消磨时日。其实日本是个有生殖崇拜传统的国家,文化的因素并没有阻止社会时
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结了婚的也在不断推迟生育,就连性生活频率也在下降,此后日本政府也不
是没有通过财政手段挽救生育率,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我不负责任地猜想一下,如果保持现状,到团快世代凋零
后的一代人内,日本政府还没有解决生育问题,那么大概率日本就失去了自救能力,除非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日本
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自然消亡的人类种群。
再谈谈目前和平情况下的自救方案。
关于通过政府财政挽救生育率,用逻辑推理想一想,如果补贴力度大,能覆盖普通人生育的成本,那很有可能政府
财政不堪重负,如果补贴太低,那就起不到明显效果,如果用不生的人的钱去补贴生育的人,结果就是在转移生育
意愿,整体还是没变,除此以外还有执行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跟让赫拉克勒斯举起自己没什么区别。当然这只是个
不严谨的论证,最好用相关数据和统计学工具来论证。
关于文化拯救生育率的问题,我认为文化是特定现实环境下的行为范式,不能脱离现实情况谈文化,如果环境发生
了巨变,文化必须发生转变,否则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现在养育成本升高,让女人像以前三从四德,脱离生产,
那么男人肯定无法承受重担,最后生活质量会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大部分男同胞注定单身。
最后,我的回答只是提供一个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现实是否真会如我想的那样,只有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评论区的疑问,如果之后还有空的话,我会尽力找下有关文献解答一下你们的疑惑。
19.2.12更新
最近安抚好生活后,终于能抽出点时间做最后的更新,一是解答一下评论里的一些疑问,二是补充我对于挽救生育
率的看法。
关于John. B. Calhoun的实验,有评论认为是小鼠之间的近亲繁衍导致种群的灭亡。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因为在1962的实验中,作者的实验种群初始小鼠数量更多,第一系列有32只,第二系列有56只,实验现象与这次并
无太大区别,所以我个人坚持小鼠之间的近亲繁衍并不是造成小鼠种群毁灭的主要原因。
最近刚好读了一本比较令人悲观的书,书名是《无缘社会》,书中收录了NHK关于大量“无缘死”案例的采访材料,
书中的内容让人毛骨悚然,实验中“池中鼠”的现象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绝不是天方夜谭。《无缘社会》书中记录了很
多日本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其实是十分脆弱的,在离开原来的故乡后,有了地理上的距离,
便与亲戚慢慢疏远了,除非是特别亲的亲人。如果在大都市工作,遇到了失业,那就失去了与社会联系的纽带,随
着时间推移,配偶,子女都会离他而去,同事也会遗忘他们,他们就成了“无缘社会”中的一员,被整个社会遗忘,
连死亡都无人知晓。虽然他们之前都是正常的社会人,也尽了一切努力回归社会,但是还是无法阻止这个过程。而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如果细究起来,却是合理和必然的——产业的聚集,城市的兴起,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乡村的衰
落。
之前看了 @张弓 的答案,便研究了一下北欧的生育率,作为福利国家代表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近年
的生育率其实不容乐观。
北欧五国生育率
北欧五国初次生育年龄
不仅是生育率上肉眼可见的急剧下滑,生育时间也在不断推迟。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与女性受教育程度有必然联
系,因为就北欧的情况来看,生育率与女性受教育程度变化直观来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女性受教育程度一直在提
高,但是生育率有时在降低,有时反而在升高,它们之间并不是同步变化的,简单地认为妇女受教育程度会导致生
育率低下这种看法是不严谨的。
冰岛高等教育毕业生统计
除此以外,根据丹麦统计局的报告,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她们反而倾向生育更多的子女,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则相反。
因此简单地把生育率的问题归因于女性身上是有问题的。相比于北欧的状况,东亚这边日本的状况倒是比较符合预
期,根据15年日本统计局针对结婚15年以上的夫妻的抽查,学历越高的妻子和丈夫,抚养的子女越少。
但如果基于此就判断要把女性赶回家庭,降低女性受教育程度,让她们三从四德,就能提高生育率,那就太早了,
因为根据日本统计局的另一份报告,夫妻的工作好坏对于抚养子女数也有很大的影响。
取消收藏
妇女工作前景越差或越不稳定,她们生育的欲望就越低(这里不太理解日本钟点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工作,生育欲
望竟然如此高涨)。因此各国的生育率问题很难有什么简单粗暴的方法就能真正解决。
至于生育补贴,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要么代价太大,要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据我了解,目前上海这边针对已
育家庭的扶助力度算是比较大的了,从最初的生育费用的减免,到之后的教育基金的补助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从
孩子出生到成年,大概总共能为家庭减免10万元的负担。假设全国都按这个标准去补贴二胎,按每年850万的二胎
数目估测,就需要增加8500亿的财政负担,相对于总的财政收入来讲这确实不算什么,但问题在于16年的中央和地
方总的公共财政赤字就有2万亿以上,代价未免太过高昂了。而且这个政策对于城镇户口的人吸引力比较小,对于
农村户口的人吸引力相对会大一些。
当然国家也可以变相征收单身税来补亏空,花十万元就能买一个吃苦耐劳的廉价劳动力,他能干各种脏活累活,能
为当地的社保舔砖加瓦,五十多岁时就已经被压榨干净,最后没来得及享受退休生活就因为包括但不限于疾病、工
伤、贫穷、治安问题而一命呜呼,这样的事是否太划算了?不过最后单身税还是会收的,主要原因还是要补社保的
亏空。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我对人口问题总的看法,人口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当代社会运行所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为这个产
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来自我们社会运行的基石,若真要彻底解决,付出的代价相当大。中国目前来讲,生育问题虽
然需要重视,但相对与即将到来的风暴,这个问题反而不值得一提,甚至不需要真正费心去解决。
不过可以确定,未来主流媒体宣传方向基本是鼓励生育的,至于原因大家可以从马克思的话里去寻找。
当资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时,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总资本。他一举两得。他不仅从又工人那里
取得的东西中,而且从他给工人的东西中获取利益。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资本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
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
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这种消费是资本家最不
可少的生产资料即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资本家
可以放心地让工人维持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本能去实现这个条件。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六章,简单再生产
马克思诚不欺我,只是他还是低估了现实。